厄尔尼诺-南方涛动实在是太简单了
本质上是南方涛动指数的周期性变化
南美洲暴雨
人类的气象观测发现,在一部分年份,赤道地区太平洋东岸(主要是南美洲)地区气候显著暖湿,引发洪水、传染病等灾害;相反地,在太平洋西岸(主要是印尼、澳大利亚等地区),气候显著干冷,导致干旱或森林大火,西北太平洋台风等级增强。秘鲁人将其称为 厄尔尼诺 (El Niño) , 因南美多在圣诞节前后感受,以西班牙语 El Niño de Navidad (「新生的耶稣」)名。
从 Walker 环流开始
在太平洋赤道地区,信风(东风)会推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,形成 南 、北 赤道暖流(注意赤道无风区有补偿的 赤道逆流 )。暖流驱使表层温暖海水在西岸堆积,深层冷水在东岸 上升 形成 秘鲁 和 加利福尼亚 寒流。这使得太平洋整体呈现出西热东冷的热量分布。
这个过程是正反馈的。由于西太平洋较东太平洋温暖,低压热空气在西太平洋上升,驱动热力环流加强东风,从而将更多暖水向西搬运。这个环流命名为 Walker 环流 。

南方涛动指数
南方涛动指数 (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, SOI) 是反映 大溪地(法属波利尼西亚,东太平洋)与 达尔文(澳大利亚,西太平洋)气压差值的函数。
澳大利亚气象局 具体定义为,若某月大溪地平均气压 , 达尔文平均气压 , 令 和 分别为 1951-2000 年当月的气压差平均值和标准差,则标准化的南方涛动指数为
展开定义,SOI 标志 Walker 环流的强度。SOI 越大时,东太平洋气压高出西太平洋更多,相应东风更强,反之亦然。
周期性变化
在现实中,Walker 环流并非恒常处于平衡,而正反馈特点与气象系统的混沌性使得它对多种扰动较为敏感。这在气象记录上显示出近似于以 4 年为周期的反复振动。振动的具体机制或许是因为海水不允许凭空出现或消失,在正反馈循环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过冲,触发 开尔文波 等负反馈。
SOI 也因此得名「震荡」指数。
拉尼娜现象
当南方涛动位于高峰期时,Walker 环流强大,东风盛行,南北赤道暖流活跃,东太平洋海水超常降温。与东太平洋海水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应,命名为 拉尼娜现象 (La Niña)(西班牙语「女孩」)。
西岸
-
更强的东风输送了更多太平洋暖湿水汽,造成东南亚与澳大利亚地区暴雨,气温异常上升;
-
暖水在西太平洋堆积,海平面升高;
-
西北太平洋面升温,支持更多台风形成,但台风强度可能减小。
东岸
-
涌升寒流加强,海面营养增加,秘鲁地区渔获增加;
-
南北美洲气候干燥凉爽。
气象系统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众多其他后果。例如,2008 年 南方雪灾 是拉尼娜现象引起的。
厄尔尼诺现象
在南方涛动处于低谷期时,Walker 环流被逆转或削弱,信风减弱或转为西风,赤道暖流消失,暖水滞留在东太平洋造成海面异常升温。这就是秘鲁的渔民观察到的厄尔尼诺现象。
西岸
-
水汽输运停止,降水减少,气候转冷,东南亚与澳大利亚地区受到干旱与森林大火威胁;
-
西北太平洋暖池向东退却,台风生成更少且更偏远,但更有可能加强威力。
东岸
-
冷水上升停止,营养含量下降,赤道海面异常升温,造成鱼类死亡和渔获减少;
-
南美洲暴雨多发,造成洪灾。
厄尔尼诺现象在美国(AP ES 内容)
AP 环境科学额外包含了厄尔尼诺现象对美国不同地区的影响,这些包括:
-
加利福尼亚暴雨;
-
西北、阿拉斯加、中西部和新英格兰温暖干燥,容易出现暖冬;
-
南部凉爽潮湿,降水可造成洪灾;
-
东海岸飓风活动倾向于减弱。